返回首页

登录 / 注册

网站地图

广告 广告

•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新闻资讯 > 物流那些事 >正文
  • 阅读量

  • 收藏
  • 480
  • 分享

叮咚买菜,站着把钱挣了?

  叮咚买菜的故事,到现在,似乎走出了一条泥泞之后的阳光路。

  5月13日,叮咚买菜发布了2024年第一季度的业绩报告。

  叮咚买菜在该季度的GMV达到 55.3亿元,同比增长1.4%;营收50.2亿元,同比增长0.5%。同时在报告期内,叮咚买菜的毛利率为30.6%;Non-GAAP(非通用会计准则)标准下,净利润率为0.8%,净利润为4148.2万元,是去年同期的6.8倍。“撅着屁股捡钢镚”,是同为走生鲜电商前置仓模式的每日优鲜创始人徐正说过的一句话,这句话说的就是前置仓与生俱来的盈利难缺陷——发展要弯腰驼背、挣钱要一分一厘。

  为什么弯腰驼背,因为模式太重;为什么拣钢镚,因为盈利艰难。那么叮咚买菜的连续盈利,生鲜前置仓能不能站着把钱挣了?很难。重资产、重资本,这是生鲜电商前置仓模式的根本。前期投入成本高、履约成本高、损耗难控制,是其始终存在的先天缺陷。

  一方面,前置仓的履约成本非常高。要保证即时配送,需要大量兴建仓储空间,要保证食材新鲜要有冷冻冷藏设备,由于工人分拣要快,熟练工人的培养,也是成本的一个重要成本构成,运输还要用上大量的骑手去实现配送。除了仓库建设的高投入,生鲜前置仓的另外一个重要成本支出是系统的建设,这不仅包括前端APP或者小程序、网上商城的建设成本,同时包含了后台管理系统、业务系统等。生鲜电商由于其履约时效性的要求,因此信息化系统的投入要比实体零售企业大得多、要求也要高得多,这些都属于重资金投入项。

  另一方面,生鲜本身就是一个高损耗率的品类。由于农作物流通的长距离运输,即使前置仓可以做到产地直采、直发,但因为长距离运输带来的损耗一样不会减少,而且在城际间物流完成进入下一步中转环节,还要进行至少两层分拣——城市仓储和前置仓储——这些都会带来损耗。所以,这个在PPT上看似钱景无限、引得资本纷纷下场的“新电商故事”,在实际操作落地的过程中,却屡屡走不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盈利通路。在前置仓疯狂烧钱的模式下,2020年,叮咚买菜亏损20亿;2022年7月,每日优鲜就被曝无法正常经营,引发大量投诉。

  与此同时,叮咚买菜也面临持续亏损。2019-2022年间,叮咚买菜净亏损分别为18.7亿元、31.8亿元、64.3亿元和8.07亿元。长久以来,生鲜电商的争论一直存在。在实体零售行业看来,生鲜电商更像一个资本故事,在中国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时期诞生,但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却越来越显示出了其市场发展的不适应性。这就是为什么叮咚买菜在爆出盈利财报之后,当天美股表现仍然大跌15%以上的原因,投资界对于生鲜电商前置仓模式的持续盈利能力仍然抱有深深疑虑,都想高位套现,结果股价砸盘。

  但为什么叮咚买菜发展到现在开始实现了持续盈利?分析一下财报数据。2022年4季度叮咚买菜开始实现盈利,但其受疫情因素影响较重,不具有典型参考性。而2023年,叮咚买菜的持续盈利就可以看出其根据市场变化进行的运营策略优化和调整。2023 财年叮咚买菜的商品交易总额达到了219.7亿元,环比有所下降,但一些关键核心经营数据的表现可以看出端倪,尤其是客单价这一指标,与2021年相比,2023年叮咚买菜的整体客单价增长了23%,达到了72.1元。客单价的增长本质就是商品力的增长,在运营上看,是品类运营的提升和优化。具体体现在扩展品类宽度、延伸消费场景和发力自有品牌这几个方面。

  具体从品类上看,其增加了鲜牛肉、有机蔬菜、黑猪肉和冰鲜水产等拓展品类宽度;在场景需求上,水果、乳品酒饮、休闲百货和烘焙四大品类组合起来,可以满足消费者下午茶消费“长购物链”等关联需求。这其中,自有品牌的开发成为亮点。2023年,通过开发自有品牌和平台“爆款”产品,叮咚买菜保持了较高的用户黏性和渗透率。

  财报显示,四季度自有品牌商品的用户渗透率已达 73.6%。自有品牌最大的好处就是利润可控。2024第一季度叮咚买菜自有品牌GMV渗透率达21.2%,同比增长2.3个百分点。自有品牌能在保证品质的同时降低价格,商品力提升极为明显,同时具有成本优势。

  与此同时,叮咚买菜实现了供应链的优化,除了大幅度增加供应商直供的社区范围,同时着重提高了从源头采购到生产加工、仓储、履约配送的效率,这么做就是为了最大程度的解决生鲜损耗的问题。目前,叮咚买菜的生鲜的周转周期已缩减至5天,端到端的损耗率仅1.5%,通过智能预测和调度系统,很好地实现了缺货率和损耗率之间的平衡。

  也就是说,叮咚买菜在回归零售商业本质的过程中,实现了盈利——供应链和商品力的加强成为了关键。而这也是当前实体零售行业正在做的事情:效率端,通过提升人效、坪效以及供应链效率,降低运营成本让利顾客;商品端,通过商品力的打造,自有品牌、联名商品、差异化单品等,在保证成本可控的前提下,实现商品经营利润的自主可控和有效增长。所以,叮咚买菜的盈利经验证明,零售行业的根本规律不仅只适用于传统零售行业,线上零售概莫能外,尤其是生鲜电商。

  2024第一季度的数据则更有说服性。在业绩说明会上,叮咚买菜创始人兼CEO梁昌霖表示,“会继续加强自有品牌及商品力的建设,为用户提供品质更好的商品及服务。”在他看来,生鲜行业中,通过低价获得规模、再通过规模降低采购价格和运营成本的原理已经失效。

  未来,叮咚买菜将不断提高端到端的效率,向供应链索要利润与竞争力。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生鲜电商还是实体零售,商品力和供应链效率的可提升始终都是变革前进的方向,而生鲜电商更重的成本压力和更多的前期资金投入,使得其更紧迫的需要打造以商品力为核心的高客单产品和以控损耗为主的供应链提效,以追求盈利,实现自身发展模式的平衡。

  据悉,在供应链理顺和自有品牌商品渗透率增强的背景下,叮咚买菜已在上海开出了仓店一体的线下门店——叮咚奥莱,此举意味着,叮咚买菜在发展过程中不再执着线上,线下也将成为重点。叮咚买菜的阶段性成功,似乎证明了一个猜想,那就是,生鲜电商这种看起来非常艰难的行业,是可以通过优化供应链与提升商品力,实现盈利的。

  但我们一方面要看到,生鲜电商目前的形势,颇有“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味道,叮咚买菜这“一将”的背后,是友商的“万骨”;另一方面,阶段性成功能否长期持续,是否有足够的必然因素,也是全世界企业都要面临的问题。但无论如何,叮咚买菜通过自身切实的努力,为生鲜电商这个资产重、利润低的行业,找到了一个可能,一条出路,这一点就值得钦佩。

  本文来源于龙商网超市周刊,不代表九州物流网(http://www.wl890.com)观点,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文章所用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图片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关键词: 零售,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