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物流网2023-03-29
1983年“华胜”轮首靠VS如今海天码头
1983年3月28日,厦门港集装箱公司东渡1号泊位迎来香港“华胜”轮首靠作业,开创了福建省港口集装箱装卸作业先河。当年,厦门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292标箱,只是一个在滩涂上筑起的无名小港,2023年,厦门港集装箱业务历经40年,集装箱吞吐量已突破1200万标箱,蝶变为国际知名大港。天翻地覆的巨变中,唯有多维度的坐标系,才能勾勒出厦门港的成长之路。
一、 速度:蓄力深耕,展露大港头角
在向海发展、争渡远洋的过程中,厦门港一直以集装箱业务为驱力,加速冲刺在福建省乃至全国海港的前列。
1983年,厦门—香港集装箱班轮正式通航,厦门港首年完成3292标箱;90年代初,厦门港集装箱年吞吐量增长到4.5万标箱;2000年,突破100万标箱。继上海、深圳、青岛、天津、广州之后,厦门港成为第6个百万标箱大港;2008年,厦门港跨过500万标箱门槛;2017年,厦门港全年吞吐量达1038万标箱,成为福建首个千万标箱大港。2021年,厦门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204.64万标箱,超越安特卫普港,跻身全球第13大集装箱港。在加速发展中,第一座岸桥、第一条国内集装箱班轮航线、第一条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一个个“第一”让厦门港从不缺少加速的引擎。
进入新世纪后,厦门港的箱量增长尤其迅猛,政企分设与专业集装箱码头企业的整合成立功不可没。1998年6月18日,厦门港务控股集团挂牌成立,这是我国沿海港口原有政企合一的港务局体制进行改革的首次尝试。2013年12月13日,在厦门市国资委、港口管理局及有关部门的推动和支持下,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成立,整合多家国有、境外、上市公司的集装箱码头资产,继续领跑港口发展。
如今,作为厦门港务控股集团成员企业,集装箱集团旗下海天、海润、嵩屿、国际货柜、新海达、海通、海翔、海盈码头,在厦门港拥有集装箱专用泊位31个,岸线总长8698米,桥吊70台,可接泊20万吨级超大型集装箱船舶,年通过能力超过1000万标箱,统领厦门港70%以上集装箱业务,是厦门港当之无愧的动力源。2020年8月,福建省港口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挂牌成立,以厦门为中心的全省港口集装箱业务一体化经营格局就此建立。
二、密度:畅通动脉,织密航线网络
吞吐量绝非强港的全部,与国际接轨、与全球互联更能诠释国际枢纽港的内涵。集装箱业务起步时,厦门港基础设施尚还薄弱,只有支线船由近洋捎来货物,再带走初级加工品喂给干线港,很长一段时间内,往来厦门港的集装箱只能通达近洋与有限的腹地。
海沧港区一期工程2#、3#泊位开工
深水泊位是连接世界的前提。1995年,海沧港区一期工程2#、3#泊位开工建设,厦门港建设首次迈向水深条件更优越的岛外。2002年,海沧港区1号泊位开工,瞄准了当时最高等级的10万吨级泊位。此后嵩屿码头开建,再与海沧港区连成一片,很快,嵩屿码头就接连迎来20万吨级巨轮,船舶接待能力位列全球第一梯队。
嵩屿码头,20万吨巨轮常态化靠泊
先进的设施是厦门港打造枢纽港的底气,密集的航线、深广的腹地则是再好不过的证明。集装箱集团向外通达世界,吸引班轮公司增开航线,迎来20万吨巨轮常态化靠泊,聚力国际中转业务,远洋干线纷沓而来。2018年,海天码头举行“丝路海运”开行启动仪式,数不尽的集装箱以厦门港为起点,沿着丝路,构成了全球经济的血脉循环。目前,厦门港共有航线175条,其中外贸航线133条,连接55个国家的149个港口,其中“一带一路”航线87条。
厦门港多式联运港站正式启用
向内,集装箱集团织密内贸网络,推动“散改集”“陆改水”的同时,增辟海铁联运班列,广拓腹地物流通道,2019年,厦门港多式联运港站正式启用,开出第一趟海铁联运班列,腹地不断深入。无缝衔接的“海丝”与“陆丝”,将厦门港的国际竞争力持续推向新高度。
三、 深度:注重创新,打造智慧绿色港口
巨轮自八方驶来,货物向四极涌去,中国港口站在新的高度,开始追逐新的风向标。传统码头作业条件艰苦,如何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是所有港口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港口能耗大,船舶和码头作业设备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各类污染物,困扰着每一个港口城市,智慧与绿色,成了全球港航业的深度诉求。
远控中心与IGV无人集卡
在厦门港,我国首个传统码头全流程智能化改造试投产的海润码头上,监看屏幕就能看到,吊具从巨轮上自动吊起一个40尺集装箱,再落在无人集卡上运往堆场,由龙门吊自动抓取,精准将集装箱放到指定位置,整个过程只需在远控中心操作,蓝领工人已然变身白领。如果去码头走走,就会发现桥吊、龙门吊、集卡等设备都通过“油改电”、更新为全电动等方式逐步实现“零排放”。而海润码头,只是整个厦门港向智慧港口、绿色港口转型的注脚。
船舶岸电系统
2016年,海天码头启动传统岸桥远程操控自动化升级改造,同年,集装箱集团船舶岸电系统在海润码头正式启用;2018年,海润码头荣获“亚太绿色港口”,其后海天、海润、嵩屿码头陆续加入四星级-中国绿色港口行列;2021年,集装箱集团联合出资设企,推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码头操作系统iTOS;2022年,全国首个传统码头全流程智能化改造项目海润码头正式试投产。
龙门吊“油改电”与电动堆高机
“智能化”追求发展质量,“绿色”彰显社会责任,在两张答卷上厦门港都交出了样本式的答案。
四、 温度:服务当先,优化营商环境
风是港口感知温度的方式,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过,作为城市营商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厦门港,得到了厦门港口管理局、海关、海事、边检等各级口岸单位的支持。
2015年,厦门市启动口岸降本增效工作,先后出台一系列系统性工作方案,多方服务口岸贸易,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率先探索实施收费改革,强化政府监管,进一步规范市场性收费。优化监管与服务流程,创新监管模式,对货物报关采用“先放行、后改单”等优化举措。
海天、嵩屿、国际货柜码头冷危货物堆场
繁荣港口经济,促进贸易发展同样刻在集装箱集团的企业使命中。集装箱集团不断优化泊位资源,提升作业效率,于2017年正式实施集装箱船舶服务承诺,包括船舶直靠保障、船舶作业效率保障、拖车进出场效率保障等多项内容,惠及每年进出厦门港的数千艘集装箱。集装箱集团为满足货主对进出口货物时效性的需求,推出“卸船直提”、“抵港直装”等业务模式,持续拓深服务能力。2022年,海天、嵩屿、国际货柜码头新增三个冷危货物集装箱堆场,确保省市重点生产企业冷危货物进出口都得到更安全、快捷的服务。
一流的综合服务孵化出一流的营商环境,2019-2022年,厦门港连续获评“十大海运集装箱口岸营商环境测评”最高等级。集装箱集团多次获得中国货运业金轮奖“综合服务十佳集装箱码头”。2021年,获评全国AAAAA级物流企业。厦门港的服务如同暖风,让城市与世界感受到温度。
一路走来,厦门港从支线小港到干线强港,从单一装卸作业到综合服务平台。下一个十年,厦门港集装箱业务已经有了清晰的发展路径。在《厦门港高质量发展规划》中,要求到2027年,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500万标箱以上,国际中转比例超15%,集装箱吞吐量跻身全球前十。对此,厦门港已经着手优化港口布局,提升码头服务能力,强化海沧港区的国际集装箱干线港核心港区地位。东渡港区作为“丝路海运”和RCEP核心港区;翔安港区新增集装箱吞吐能力300万至400万标箱。码头大型化、航道深水化的厦门港,还将继续推进绿色智慧港口建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巩固国际干线枢纽地位。而且作为东南门户,在对接RCEP地区时近水楼台先得月,优先赢得下个全球集装箱市场增长点的“入场券”。
1983年至2023年,厦门港集装箱业务开创四十周年,也是逐梦深蓝、飞速发展的四十年。未来,厦门港将从强港进一步蝶变为经济文化交流的综合性枢纽,发展高端临港产业,聚集航运要素,聚力打造世界一流港口,全面建成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
本文来源于罗戈网,不代表九州物流网(http://www.wl890.com)观点,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文章所用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图片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