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录 / 注册

网站地图

广告 广告

•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新闻资讯 > 供应链 >正文
  • 阅读量

  • 收藏
  • 480
  • 分享

消弭“两个温差” ,供应链加速变革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国家对供应链体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新的背景下,供应链的现代化和数字化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供应链发展四大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任何事物不可能是静止的,而是在变动过程中,促使其变动的原因很多,但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供应链亦是如此,需要不断优化,实施供应链变革。

  回顾2023年,我国经济发展“两个温差”特征比较明显。一是宏观经济形势气温“温和”,但许多企业感到“偏寒”;二是全国消费气温回暖,特别是服务消费,但老百姓仍感到消费“偏冷”。“两个温差”反映了中国经济碰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复杂程度罕见。

  为消弭“温差”,中央对2024年的经济工作确定了“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方略,GDP为5%左右。虽然2024年我国经济承压不会减少,但综合起来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如此形势下,供应链发展呈现出四大特征。


  一是从扩张性供应链到收缩性供应链。供应链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经济全球化不可能改变,要改变的只是不合理的治理规则与运行模式。中美贸易摩擦与俄乌军事冲突,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受到严重冲击。一个共识是,产业链供应链的重组已经不可避免,各国政府将会要求某些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产业,将生产线移至国内或更近的地方,供应商多元化(增加备份供应商)、本地化(减少海外供应商占比)是企业打造弹性供应链的必然趋势,扩张性供应链转向收缩性供应链,但绝对不会重回闭关锁国的状态。

  二是从经济性供应链到安全性供应链。供应链管理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其目的是降本、增效、提质,有非常明确的经济性。各国对于供应链安全应加强评价评估,分析供应链不安全点在哪里,影响面有多大,采取何种对策。比如适时调整国内经济结构,强化科技投入,重新海外布局,夯实应急管理,实施内部精准治理等,使不同层级的供应链在高度不确定性的未来长期处于不败之地。

  三是从企业供应链到国家供应链。小到家庭、企业,中到城市、产业,大到国家、全球,都已被卷入供应链的系统中,离开供应链将无法生存,谁的供应链落后就要付出更大代价。供应链从企业层面进入国家层面已经成为当下的新景象、新特点,谁控制了供应链,谁就可以赢得世界!如果说“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是中国的发展目标,那么确保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畅通与安全则是全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共同目标。

  四是从传统供应链到数智供应链。不同层级的供应链都在寻找新的动力源,涉及供应链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枢纽化。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程度加深,产业边界正在消融,新兴业态的场景革命正在兴起,开放、共享、协同、去中心等特征使得资源配置效率更高,市场响应速度更短,将从根本上改变整个产业生态体系,对企业转型升级带来更多机遇。根据IBM数据显示,数字化供应链可使采购成本降低20%,供应链开支节省50%,收入增长10%。

  强化供应链弹性建设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坚持经济性和安全性相结合,补齐短板,锻造长板,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将全面提升供应链现代化发展水平上升为国家战略。在这一总目标、总要求下,企业需要认清发展趋势,强化弹性建设,实施供应链有效变革。

  所谓供应链弹性,是指供应链在部分失效时,有一个能够承受意想不到的破坏并可迅速恢复、具有弹性的系统。企业供应链会涉及原材料采购、物流运输、生产制造等诸多环节,当外部环境变化并对链条中某一环节产生影响后,这种影响会迅速传导至整条供应链,造成业务需求冲击、成本增加、供货延时等问题。此时,保持供应链弹性显得尤为重要,当正常供应链路径被阻断可以找到第二个路径,当一个供应商缺失可以找到备份的供应商,也可从一种资源整合方式调整到新的资源整合方式。中国目前要做好的是强链、延链、补链。

  强链包括建链、优链、强链。企业应明确自己的供应链系统是完整的而非破碎的,需要涉及生产与服务的全过程,涉及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最终消费全链条。有了供应链系统要根据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市场的变化去不断调整、优化。在优化供应链过程中,对自己特有优势要强链,提升在不同供应链中的竞争力。产业与国家层面则要下大力气实现产业升级、消费升级、供应链升级,从成本驱动型供应链向效率驱动型、资本驱动型、市场驱动型供应链转变,提供更好的营商环境,使供应链更开放、更畅通、更安全,有更强的抗压能力。

  不难预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总格局会调整,但中国供应链枢纽地位不会改变,2020年麦肯锡选取了20个基础产业和制造业,分析在这些行业中,世界各国对中国的消费、生产和进出口的依存度。其结论是,“中国对世界经济的依存度在相对下降,世界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却相对在上升”,中国很大的内需市场谁也不想放弃,“留在中国,为中国生产”,这就是结论。

  延链就是延伸供应链服务体系,国家提倡发展制造服务业,就是把原有的制造产业链延伸,发展制造服务业,包括产品培训、维修、集成、租赁等,提升原有价值链。我也一直主张发展流通制造业,即批发与零售企业可以通过虚拟生产模式,定制自己的品牌产品。农产品生产是第一产业,农业现代化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实现农产品生产与二产、三产的深度融合。这都是一种供应链思维,跨界融合是必须攻克的一个新领域。

  补链则是在已构建并在运行的供应链系统中去寻找短板,并采取措施加以弥补。不同企业、不同产业、不同城市、不同国家的供应链短板并不一样,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寻求破解之道。

  考核供应链绩效

  在国民经济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产业链是基础,供应链是手段,价值链是目的。所以,物流也好,供应链也好,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为家庭、企业、产业、城市、国家降本、增效、提质服务。所以不同层级、不同模式的供应链,都归结到供应链绩效。供应链绩效是衡量供应链水平与成败的关键。

  首先是降本。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有效降低物流成本,物流成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比如:物流环节的服务费用,如货物吨公里费用,每平方米仓储费用;企业物流费用,有《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国家标准;产业物流费用率,指一个产业当年产品或服务的销售总额与支付物流费用的比例。

  衡量一个国家物流综合水平的是社会物流总费用的高低以及它与GDP的比率,这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有人提出,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是伪命题;还有人认为,货物吨公里的物流费用比美国还低,中国不存在降低物流费用的问题,这些都是误解。实际上,降低物流费用历来是讲降低社会物流总费用,以及降低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这个比率不是越低越好,发达国家在工业化中后期的平均水平是13%左右,中国目前是14.6%,我国仍有压缩的空间,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物流现代化水平,或用高科技赋予新动能来实现。

  其次是增效。物流与供应链作为一种新的商业运行模式,一种新的组织方式,是一种新的生产力。人类提高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充分分工,充分分工使生产与服务效率大幅度提高,但由于环节过多而使交易成本上升,供应链实施上下左右物质整合与非物质整合,从而大大节约了高交昜成本,使全要素生产力得到提升。

  最后是提质。用互联网、现代物流、现代供应链来改造传统产业。传统产业的转型发展,国民经济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一靠顶层设计战略转型,二靠高科技发展,三靠先进运作模式,就是靠新质生产力。未来,只要扭住创新“牛鼻子”,打造人才“强引擎”,就能不断增强新动能、塑造新优势、推动物流业的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本文来源于物流时代周刊,不代表九州物流网(http://www.wl890.com)观点,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文章所用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图片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关键词: 供应链,行业,发展,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