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录 / 注册

网站地图

广告 广告

•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新闻资讯 > 供应链 >正文
  • 阅读量

  • 收藏
  • 480
  • 分享

出口下滑凸显全球供应链转移,有何对策?

  8月8日公布的今年7月进出口数据,整体平稳中带有隐忧,对传统主要市场和主要行业大类出口几乎同步下降;出口下降的重要原因来自供应链转移,其征兆已日益明显。

  据海关总署公布,2023年1至7月,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23.55万亿元,同比增长0.4%,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出口134728.2亿元,增长1.5%,进口100793.3亿元,下降1.1%。但美元值同比明显下降。进出口总额34002.39亿美元,同比下降6.1%。其中出口19449.03亿美元,下降5.0%;进口14553.36亿美元,下降7.6%。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是5月份以来下滑的加速。5、6、7三个月进出口总额美元值同比依次下降6.2%、10.1%和13.6%。其中出口依次同比下降7.5%、12.4%和14.5%;进口依次同比下降4.5%、6.8%和12.4%。

  出口下滑对中国经济影响重大。上半年净出口为GDP增长负贡献了0.6个百分点。而2022年上半年是正贡献0.5个百分点。如果2023年上半年净出口贡献为零,GDP同比增长将是6.0%,而不是5.5%。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采购经理人指数显示,预示未来3到6个月出口状态的出口新订单指数,5、6、7三个月依次为47.2、46.4和46.3,均低于50荣枯线。因此下半年进出口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对此,我国在积极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贸易,拓展新的市场的同时,也不能放松传统发达国家市场;在积极发展自主创新的同时,全方位开放,与全世界进行供应链合作,包括与美欧发达国家合作,努力使我国出口产品成为该行业全球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和关键节点,从而为进出口贸易带来更大的稳定性。

  对传统绝大多数主要市场和主要行业大类 出口几乎同步下降


  1.传统市场。

  前7个月对发达国家市场出口降幅相当明显。对欧盟、美国、日本和韩国出口分别下降8.9%、18.6%、6.8%和6.4%;比上半年同比降幅分别扩大2.3、0.7、2.1和1.8个百分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大贸易伙伴东盟出口下降2.0%,而上半年尚且同比增长1.5%。多年来对东盟出口迅速增长的态势出现逆转。

  对拉美出口下降3.5%,比上半年降幅扩大2.4个百分点。只有对非洲和俄罗斯出口保持增长。其中对非洲出口同比增长12.3%,比上半年增幅缩小3.1个百分点。只有俄罗斯是个例外,出口猛增73.4%,但比上半年78.1%的增幅也有所缩小。

  值得关注的是,我最大贸易对象的RCEP前7个月占我出口比重从2020年RCEP成立时的30%左右降至27.6%。我传统主要市场欧盟加英国、美国加RCEP14国合计所占比重从2022年的61.7%降至59.5%,仅仅半年多就下降了2.2个百分点。

  2.主要行业大类。

  (1)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除箱包增长10.0%外,其他差不多全线下降。其中纺织品下降11.9%、服装下降8.3%,鞋靴下降9.3%、陶瓷制品下降11.3%,钢材下降8.0%,家具下降10.3%,玩具下降13.7%。降幅均比上半年明显扩大。

  (2)机电产品只下降2.3%,主要受到汽车及零部件增长非常强劲支撑。其中汽车增长103.8%,汽车零部件增长10.1%。二者合计净增327.55亿美元,拉动机电产品出口增长2.8个百分点。但其他大类基本上都是下降的。其中多年来我拥有竞争优势的自动数据处理设备下降24.9%,手机下降12.8%,音视频设备下降6.7%,家电下降2.1%,集成电路下降17.2%。值得注意的是7月份当月机电产品出口下降急剧加快,同比下降10.8%。这种趋势如持续,全年机电产品出口业绩不容乐观。

  (3)高新技术产品下降14.7%,差不多是总的出口降幅5.0%的三倍;净减805.84亿美元,占全部出口净减额1177.81亿美元68.4%。可以大致判断,前7个月我国出口下降中,三分之二来自高技术产品,三分之一来自传统产品。这说明我国出口不仅总量下降,而且结构出现劣化。

  进口总量下降,结构劣化

  前7个月进口总额14553.76亿美元,同比下降7.6%。农产品,煤炭和天然气等初级产品进口额同比分别增长5.4%、41.4%和1.1%。原油进口额同比下降12.3%,但主要原因是国际市场油价下降,进口量同比增长12.4%。机电产品进口则大幅下降16.5%。其中机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二极管及其他半导体设备、汽车、芯片、平板显示设备进口分别下降12.2%、26.1%、20.1%、22.3%、21.6%和29.8%。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下降16.2%。进口产品结构的劣化比出口更加严重。

  出口下降的政治原因和经济原因

  1.政治原因:地缘政治紧张和地缘经济碎片化引起的供应链部分转移。一般分析多归咎于世界经济下行,主要市场进口萎缩。但这并不完全符合事实。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7月25日发布的最新《世界经济展望》预测,2023年世界GDP预计增长3.0%,比4月份预计调高0.2个百分点;世界贸易量预计增长2.0%。都是低增长态势。

  出口下降的重要原因来自供应链转移,其征兆已日益明显。

  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公布的统计,2023年上半年美国商品进口总额15211.16亿美元,同比下降6.2%;净减1009.94亿美元。但这一下降的大约80%来自从环太平洋地区进口的减少,净减802.37亿美元;而来自环太地区进口减少的85%,来自从中国进口的减少,净减684.06亿美元(降幅25.2%)。其次来自从日本、韩国、印度、越南和我国台湾进口的减少。从墨西哥进口则增长5.4%,净增121.31亿美元;从欧盟进口增长6.4%,净增173.18亿美元。

  这在高技术产品贸易上表现尤其明显。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23年前5个月,美国高科技出口总额为1668.93亿美元,同比增长7.6%。但其主要增长的是对欧盟的出口,同比增长31.6%;净增108.21亿美元,占对全球出口净增额的92.3%。美国对环太平洋地区出口仅微增3.03亿美元,其中对中国出口减少9.51亿美元。同期美国从全球的高科技进口同比下降1.2%,净减30.32亿美元。这一减少几乎完全来自环太平洋地区(净减67.08亿美元),其中从中国进口剧减143.52亿美元,降幅23.7%;从韩国进口净减46.63亿美元,降幅35.5%。

  相反,同期美国从欧盟进口净增76.64亿美元,增幅15.7%;从加拿大和墨西哥进口基本持平。美欧之间、北美国家之间的高科技供应链趋于加强,美国与东亚太平洋地区的供应链则趋于减弱。

  根据我国海关统计,前7个月欧盟从中国进口同比下降8.9%。但据美国商务部统计,上半年欧盟从美国进口增长7.9%。说明欧盟市场并不很差。只是其进口来源构成中,中国比重下降,美国比重上升。

  这些数据可以清楚佐证美国纠集盟友对我围堵打压,芯片等关键高技术产品对我封禁或限制的影响。它同时给许多跨国公司在华经营或经营在华生产产品增加了风险,在一定程度上部分转移产能,以分散风险。这在信息通信技术产品,包括芯片、半导体、数据处理设备、手机等影响特别明显。

  IMF的一项研究表明,2018年以来世界科技和贸易限制措施增加了3倍,2019年这类限制超过1000起,2020年达到1600起,2021和2022年均接近2500起。该研究显示,这类地缘经济碎片化正在危害世界经济,增加国家间经济“脱钩”的风险。如果将经济按不同阵营分割,世界GDP将减少1.2个百分点。如果对非关税壁垒不加调整,世界GDP将减少1.5个百分点,其中亚太地区将减少3.3个百分点。在最坏的情况下,如果进一步带来行业错配和知识传播受阻,世界GDP可能减少8.5个百分点;如果带来全面经济“脱钩”,世界GDP可能减少8至12个百分点。

  2.经济原因:我出口竞争优势的改变。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优势不再。资本密集型产品中,家电、音视频产品、平板显示产品等竞争力减弱。但新能源汽车、光伏电池等新的竞争优势非常明显。

  对近期前景的几点初步判断和建议

  1.从表观数据演变看,由于2022年9月起我出口,特别是对美出口明显放慢甚至下降,构成低基数。因此四季度出口同比可能略稳,至少加速下滑的可能性较小。但年内很难看到恢复有力增长的前景。

  由于世界地缘经济碎片化趋势仍在发展,美国对我围堵打压和断链不可能有根本改变。我国进出口在中期内面临严峻的外部环境,需要充分估计。

  2.欧盟开始流露对我新能源汽车出口猛增的市场竞争担忧和“信息风险”担忧。不排除酝酿类似2006年对我光伏产品启动双反调查,和安全审查的可能性。需要做好准备,防患于未然。

  3.在积极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贸易,拓展新的市场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传统发达国家市场。首先应当努力稳住对RCEP14个国家的贸易。

  4.努力稳定中美贸易和中欧贸易。在官方对话交流不断推进的同时,必须坚持不懈地坚决反对美国高科技断链封禁的政策。与此同时,需要大力发展和美国行业、企业的互利合作。英特尔、高通、英伟达三大芯片公司正在大力游说华盛顿,要求不对中国实行新的芯片限制。中美半导体协会共同发声,主张互利合作。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是美国芯片企业无法舍弃的。尽可能压对方部分放宽或推迟对华封禁、限制。同时,大大提升中美省州合作,以地方基础帮助稳定双边经贸关系。努力发展中欧贸易。多做欧盟工作,力争中欧贸易早日复苏。目前的重点应是稳定双方政府间经贸合作关系,具体可以从扩大从欧盟进口和积极吸引欧盟企业来华投资入手,以进口和投资促进对欧出口。

  5.培育新的产品竞争力。在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总方针下,对出口大类产品竞争力进行认真研究和梳理。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提升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重新焕发新的竞争优势;提升和数据化改造资本密集型产品,在新能源汽车、环境和信息技术等方面形成一批新的竞争优势产品。

  6.在积极发展自主创新的同时,全方位开放,与全世界进行供应链合作,包括与美欧发达国家合作,努力使我国出口产品成为该行业全球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和关键节点。从而为进出口贸易带来更大的稳定性。

  本文来源于物流时代周刊,不代表九州物流网(http://www.wl890.com)观点,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文章所用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图片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关键词: 供应链,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