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安全高效优质的现代化冷链产业

九州物流网2020-09-03

  近年来,冷链一直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特别是新冠疫情以来,新发地等海鲜市场出现的病例更加引起人们对冷链行业安全的关注。2020年对冷链物流来说是极具挑战的一年。同时,也暴露出冷链物流的食品安全等问题,给整个行业带来了冲击,但同时这也给冷链物流带了新的发展机遇。

  疫情面前,给了冷链物流行业一个深度思考的机会。经过特殊的环境的考验和挑战,冷链物流如何进行转型升级,实现长远发展?是摆在每个冷链物流行业从业者面前的一道思考题。目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整体向好,但仍面临疫情反弹的压力,生鲜食品类物流全链条安全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疫情暴露出冷链行业诸多问题

  疫情面前也暴露出冷链行业面临的诸多问题还需要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去正视和解决。具体可从十二个方面着手。

  一、需要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在疫情或其他突发事件期间,开启运输白名单,使冷链运输更加流畅。

  二、组织具备运营标准和管理能力的组织或企业(规模、绿色通行证等)作为区域牵头人,临时成立区域冷链物流小组,整合车辆和司机资源,统一调度,解决区域成员的运营问题,保障食品等应急物资供给。

  三、由于各地交通政策与国家层面政策存在差异,执行上均以当地政策为标准,不少地区对多省牌照车辆严格限制严重影响企业的运力恢复,建议建设更全面的公共信息平台,让企业第一时间了解政策动态等信息,建立统一规范标准,便于提高突发状况下水果蔬菜等食品冷链运输效率。

  四、对于冷链物流过程的安全防护,应该推动集约化管理,推进以整托为单元化作业,减少各环节的人员接触。

  五、疫情期间港口报关、冷库仓储与配送出现了诸多问题,如拖车运力短缺、冷插匮乏、冷冻货柜积压,导致冷藏箱运输额外费用和风险陡增,后期得到了缓解,建议设置港口应急预案与保障措施。

  六、在灾害前期进行数据备份,风险预估,地图的制作,以及定期进行应急训练,做到未雨绸缪;灾害期间进行企业内部、外部风险分类管理。

  七、疫情期间,线上消费习惯被培育,各生鲜电商平台业务量呈爆发式增长,加强生鲜电商供应链协同,共同创建更加完善的冷链物流系统,是冷链物流行业从业者应该思考的事情。

  八、比起模式的差异,真正拉开冷链物流同行差距的在于背后的供应链能力和精细化运营能力,而两者本质上考验的是企业的组织力和数字化能力。

  九、疫情危中有机,冷链行业后期更需要科技推动,进行全程可追溯、可视化,提高资源调度利用水平,建立更高效的应急响应机制。

  十、通过此次疫情可以使商流与物流结合,联合营销、开通产地绿色通道,通过优化网络的优势,协助滞销农产品上行。

  十一、疫情暴露了中国食品供应链体系的建设问题,以及企业自身的短板,企业应抓住此次机会进行完善和反思,为客户提供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案。

  十二、生鲜零售更多玩家入场,可以加速行业内专业人才的培养,两者相互刺激推动商品和服务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可以一起推动生鲜零售上游的进化,商品的标准化、品牌化以及食品安全。

  冷链物流亟待降本增效

  当前,随着人们对生鲜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加,冷链物流市场也在快速发展,对于成本居高不下的冷链物流如何更好地降本增效成了每一个冷链企业最迫切解决的问题。

  冷链物流在我国发展较晚,几十年间,从大众了解的“棉被车”到现在的冷藏车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依旧处于落后阶段。今后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发展:

  一、政策完善:尽管我国交通运输行业改革进一步深化,但冷链物流已不是新型产业,发展速度和产业规模在不断加快和变大,但冷链运输企业也要背负降低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的考核指标,在城市通行、营运证办理、车辆停靠等多个方面设定障碍,加大罚款罚分力度。在这种情况下,亟须政府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政策研究指导、深化落实,规范冷链市场治理结构,促进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

  二、建立标准:三文鱼事件的爆发,把冷链物流推向了风口浪尖,虽然之后被辟谣,与冷链物流无关,但正是因为冷链物流标准化的不足,才给了“谣言”可乘之机,因此完善标准体系,是冷链物流的必经之路。

  三、模式转变:现阶段,冷链运输由“公路独大”逐步转向多式联运为主的冷链运输模式,交通运输部公布的《2019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公路运输模式转变已取得积极进展,货运模式不断优化,多式联运得到快速发展。

  四、科技赋能:可能一讲到冷链物流,大家就会打上“劳动力大”、“没有技术含量”等标签,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现在绝大多是企业都会有大笔资金投放在冷链物流技术方面,今后科技将代替人工,为冷链物流赋予更高的价值。

  五、人才培养:冷链物流因为此次疫情走入了人们的视线,也让大家对冷链物流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整体行业内专业人才存在缺口,包括规划、操作、管理等各类人才,同时在疫情等此类特殊场景下,专业人才的储备不足的问题更加凸显。现已有多所高校设立“冷链物流”专业方向,为今后冷链企业输送冷链专业高材生。

  新基建冷链基础设施结构调整

  整体来看,冷链行业历经多年发展,有质的飞跃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随着当前新基建等几大板块的火热进行,新基建如今已成为经济新名词,各行各业都已将其作为行业转型升级一个新的驱动器,冷链行业自然也不例外。随着新基建的推广,冷链物流也迎来新的机遇,未来将会建设更多、更好的硬件设施,诸如冷库、冷藏车等。但是,目前我国冷链行业仍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部分地区冷链基础设施结构失衡

  虽然当前我国冷链基础设施体量依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但盲目建设冷库、购置车辆、扩充网络等导致的“吃不饱”问题还是很多,值得警惕和反思。受非洲猪瘟影响,2019年我国进口猪肉、牛肉等数量激增,受惠于此很多地方冷库业务一改疲态,甚至出现长期爆仓局面。这也促使一些地方的冷库项目大干快上,然而审慎分析这背后存在一定隐患,一旦进口量下降将造成库容过剩。我国冷库的整体建设发展失衡,从分布上来看,全国冷链发展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北、华中地区,其中,上海、山东、广东、江苏等地的冷链水平较高,冷链网络及体系相对健全;中部农牧业主产区和西部特色农业地区冷库则较为短缺,承担全国70%以上农产品批发交易功能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区域性农产品配送中心等关键物流节点缺少冷冻冷藏设施,造成冷链物流在生产源头缺乏预冷。

  二、冷链物流政策监管环境有待改善

  2019年国家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存在落实不到位、推进速度慢、地方协调难等问题。尽管宏观政策趋于宽松,多数中小微冷链物流企业仍面临经营困难问题,特别是用地难、用地贵,融资难、融资贵,进城难、通行停靠难等矛盾依然突出,同时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冷链政策的滞后和超前一定程度制约了行业的发展,在冷链物流用地、通行、用电等方面政策的滞后,让行业的发展步履维艰。与此同时,推行国六排放标准、配比新能源货车的政策又显超前,对冷链物流等行业的特殊性兼顾不足,导致企业既花费高额成本,又无法提高运营效率,甚至是事倍功半的效果。同时,新兴的“互联网+”物流领域出现的新问题,传统的监管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需要,也对物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新要求。另外,冷链政策在宣传、普及、落实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企业利润空间不断压缩

  由于价格持续下滑、竞争加剧、业务量增速连续放缓等因素的影响,物流企业盈利水平还在进一步走弱。据中物联冷链委调研,虽然很多冷链物流企业和装备企业的营收有所增长,但利润空间与上年相比却有所下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客户经营压力大,物流费用不涨反降;另一方面薪资、社保等人力成本,租金成本与日俱增,税负、燃油、路桥费等没有降低;还有一方面原因,日益严苛的政策标准给大企业带来不少制约,但还无法全面覆盖到小微企业。

  四、企业转型升级缓慢

  市场需求、客户结构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对冷链物流服务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包括服务流程、服务标准、信息对接、响应速度等等。可喜的是已经有企业在主动求变,通过服务创新升级来应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竞争,然而遗憾的是此类企业太少了,大部分还是在传统的市场竞争中角逐,原有优势被逐渐蚕食。我国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加之冷链多项作业环节都处于低温恶劣的环境中,冷链企业的降本增效提升不能一味靠人,自动化、智能化至关重要。伴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中国在诞生越来越多世界级公司的同时,也深感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了,企业必须时刻升级自己的经营理念。因此冷链企业的技术装备、人员管理、经营理念都需要不断地迭代升级,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此外,在冷链技术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方面,也要提升安全、环保和节能理念。由于冷库安全意识不足,据冷链委不完全统计,2019年全国发生20多起冷库安全事故。冷库是能耗大户,全国每年冷库用电费用超过800亿元,节能空间巨大,要注重绿色能源在冷链物流行业的应用。

  未雨绸缪抱团取暖

  围绕冷链行业的发展,建议从这几方面加强改善,解决问题。

  一、政府将进一步加强对行业的扶持和监管力度

  近年来冷链物流越来越受到国家政府的重视,冷链相关政策发布也越来越密集。2020开年以来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补贴政策,比如农业农村部《关于做好“三农”领域补短板项目库建设工作的通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发布《关于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的指导意见》、国家发改委出台《关于开展首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等等,与往年相比,政策补贴的密集程度越来越大,也反映出政府对冷链越来越重视。企业应关注中央冷链政策、地方配套实施方案等,考虑政策动向,拓展政策渠道,抓住机遇利好。《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食品冷链卫生规范》强制性标准、《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标准在不断出台,行业监管力度将进一步加强。

  二、企业发力冷链增量市场

  冷链物流专业性和非标性很强,大而强、小而美的企业可以共生共存。但不可否认在传统仓干配冷链物流这个存量市场,竞争激烈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企业开始探寻冷链的增量市场,寻找新的增长极。比如产地冷链、产地供应链,就是一个未充分挖掘的万亿级市场。当前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网络不完善,产地规模化、专业化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数量少,在县-镇-村缺乏不同层级的冷链集散中心、分拨中心和冷链运力,造成农产品损耗大且走出去困难重重。农产品走出去与冷链物流运输相辅相成,随着冷链技术的不断发展,具有较高价值的反季节产品和具有地域特色优质农产品才能不断走出区域在全国范围内流通,距离越远,农产品价值越高,冷链运输又促进了销路拓展的实现、缓解滞销,同时全程冷链能够使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始终处在低温环境,保证安全和质量,减少损耗,据统计当前冷链运输损耗率在5%左右。还有新餐饮、社区零售、跨境冻品冷链等领域,同样存在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如今餐饮行业向着互联网化、智能化、智慧化、娱乐化的方向发展,新餐饮的竞争已从线上转到线下,在餐饮行业,供应链非常重要,餐饮供应链的核心就是冷链物流。

  三、技术驱动冷链升级

  越来越多的行业共识表明,科技是推动物流行业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正是因为经济下行,大家想尽一切办法通过科技、物联网来提升效率。2019年物流领域,物联网的改变已经从单一场景渗透到全生产要素、全产业链、全场景,并进入加速阶段,冷链物流也不例外。需求订单不断碎片化,运输线路日益复杂,物流效率要求持续升高,人力成本越来越贵……可以说,这些多维因素已经在一边分解、一边重构冷链物流这个行业,未来冷链行业人的价值在于创造更好的解决方案,而其他的都需要交给科技,推进业务的数字化改造。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基础设施的建设,把每个物流环节的信息数字化并实现线上连接,推动冷链物流过程的透明化。通过智能科技赋能冷链每一环节,才能实现提质增效降本。

  四、企业未雨绸缪抱团取暖

  当前虽然中央政府对冷链物流高度重视、政策密集出台。但现阶段属于冷链行业转型升级的阵痛期,利好政策落地需要时间,溢出效应尚未显现;市场需求还未全面爆发,消费者冷链认知仍需培育。行业已不再高速增长,增量红利在减弱,更多的将是存量博弈与优化,协同整合、构建生态将成为主要发展特征。领先的龙头企业希望突破现有的天花板,寻找保持业务持续超行业平均水平发展的新支撑点,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强强联合,不仅与物流同行形成业务合作,同时也与资源方、科研机构形成不同形式的合作关系,甚至于跨界营销合作。企业开始未雨绸缪抱团取暖,增强风险抵抗能力。

  资本是冷链持续发展的基础,针对于冷链直接相关行业,包括冷链物流、仓储、生鲜等,2020年整体投融资金额普遍较大,说明资本界仍看好生鲜电商行业,今年尤其重点投资社区团购,行业发展速度平稳。同时今年也开始出现对于智能包装领域的投资,资本界对物流绿色行业的重视提升。而2020上半年对冷链物流及冷链仓储的投资力度变弱,资本倾向于生鲜电商,重视末端消费人群。

  同时对于冷链未来发展也要进一步加大设施建设以及技术研发应用等方面的投入,从而实现对于冷链物流的技术赋能,提升整体行业运作能力和水平。同时这也将进一步打破行业壁垒,出现更多的企业及技术融合发展的机会。

  本文来源于罗戈网,不代表九州物流网(http://www.wl890.com)观点,文章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你的观点

50%赞成
50%反对
中国零担物流首选品牌 广告广告

相关推荐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