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建设助力中国物流走向世界

九州物流网2023-03-23

  2023年是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10周年。

  从十年前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挂牌成立开始,中国自贸试验区拉开了从“一枝独秀”到连线成片的蓬勃兴起的进程,21家自贸试验区日益成为对外开放高地,为提高开放水平、完善外贸制度、稳定外资预期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自贸区已成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开放的关键链接,是“双循环”新格局形成的重要基础,“自贸区+物流”已成为我国物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各地的自贸区建设都高度重视物流。未来,伴随自贸试验区的深化改革与开放,将更加聚焦物流与供应链产业发展与创新。

图片

  自贸区对中国物流业的影响

  随着我国自贸区建设的发展,其各项功能越来越完善,自贸区网络逐步形成。从2013年上海自贸区设立以来,我国自贸区完成了“由点到线,由线及面”的全方位布局,构建起“东中西协调、南北统筹兼顾,江海陆边联动”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为我国进一步开发开放释放活力。自贸区在物流领域的探索和尝试初显成效,为我国物流业创造重大机遇。自贸区的建立大大增加了国内外货物进出口贸易量,物流在整个的外贸出口中承担重要角色。因为自贸区的特殊功能,全国所有的自贸区都把国际物流作为重要领域和突破口。

  自贸区的深化改革与物流紧密相关,其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立卓越的制度体系,形成以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为核心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境内关外制度体系。制度体系重点强调法律完善、税赋低廉、监管宽松、投资自由、贸易便利、金融自由等。

  二是构造高端的产业链,形成我国的产业优势、科技优势、知识创新优势,提高我国应对关税壁垒、技术壁垒、贸易摩擦的能力。吸引更多企业来到自贸区发展,高端产业链则强调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型资源、离岸型要素和功能型总部,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高新产业。

  三是实现供应链管理自由,形成具有全球供应链要素配置能力的枢纽。供应链管理自由则强调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等要素的集聚和跨境自由流动,区内向零壁垒方向发展。

  四是稳健运行保障风险可控,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确保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实现最大限度的一线放开和区内自由,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从这些发展趋势来看,在新一轮自贸试验区深化改革与开放中,将聚焦产业发展与创新,自贸区建设已经成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开放的关键链接,是“双循环”新格局形成的重要基础。

  自贸区背景下,国际化是中国物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自贸区推动中国物流业走向国际与国际规则对接,中国物流产业发展方向是建设全球物流体系,包括干线与网络全面衔接、全面协同。自贸区作为中国物流对接国际的先导,在国际惯例、人力资源、政策法律、社会信用、进退机制等方面提供保障,为我国跨国际物流提供高标准的制度供给。

  自贸区促进中国物流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自贸区背景下的物流发展不限于传统仓储、运输和装卸等物流基础业务,还向供应链的两端进行延伸,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一是物流+信息促进产业协同发展,由单一发展向产业协同发展,产业链条不断延伸,通过信息一体化与商业、制造业等产业实现联动发展;二是物流+贸易走向业务高端化,响应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充分依托综合保税区、内陆港、铁路物流中心、航空口岸等,发展保税物流、国际联运、电商物流、供应链金融、保税维修、国际采购、国际分拨配送、转口贸易等高端物流+贸易服务模式;三是通过物流+金融促进物流便利化,公铁海空联运的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实现无缝对接的物流方式,复制、创新自贸区的贸易便利化措施,改善物流口岸通关模式,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通过产业协同发展、业务高端化、物流便利化三个方面促进中国物流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自贸区促进中国物流加强全球供应链资源配置能力。中国物流通过与自贸易区联动发展,依托“一线放开、二线高效管住”的机制体制,吸引全球货物过境、仓储、转运和增值服务,带动国际中转与转口贸易的提升。依托自由贸易区“一线放开”政策,加快国际物流、贸易、金融、信息等供应链要素、国际机构、跨国企业总部、高端产业、国际商贸的集聚。打造国际中转、中转集拼、船舶登记、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贸易、航运融资、离岸金融服务等功能,形成通畅、安全、便利的全球供应链体系。提高供应链资源配置能力和效率,国际规则制定能力,强化物流和供应链要素聚集、服务辐射效应,从而提升中国物流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中国物流业的转型升级

  中国物流业秉持开放发展理念,以“双循环”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和国际合作为契机,以自贸区便利化、高端化发展为依托,构建高能级的物流产业。“十四五”规划对物流产业发展提出战略要求,要求物流业要结合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对现代物流业战略定位的认识,确立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思路,营造更加适宜的发展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国民经济健康有序运行提供保障。

图片

  中国物流业需系统推进海陆空立体通道建设,依托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构建海陆空立体通道,搭建投融资平台,建设“一带一路”国际贸易中心,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监管协作,实现“四流合一”。包括:推进与港口、航运企业的合作,打造对适水货物的海向通道;创新铁路物流与供应链服务模式,完善连接泛亚、泛欧的铁路通道;优化与“一带一路”沿线的航线开设,形成干支互补的空中通道;研究推进地下集装箱物流系统建设等。

  中国物流业需构建跨区域、跨时域的全球化网络体系,创新物流组织运作模式,发展海铁联运,增强东南亚、日韩与中亚、欧洲间的国际贸易。依托自贸区投资政策,支持重要的国内港口及物流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投资并运营港口、物流园区、海外仓等,鼓励开设和拓展重要物流的国际航线,加快设立境外货物集疏运办事机构和服务网点,吸引沿线国家(地区)的物流企业在我国开展业务。鼓励国内外航空公司增开我国与沿线国家(地区)的国际航线,建设海外网点,推进空运货物通过我国集聚和中转,促进与“一带一路”之间的跨境贸易。

  中国物流业需建立完善的多式联运体系,依托物流大通道,加快形成贯通内外的国家多式联运网络主骨架,优化多式联运分层、分类节点布局,优化内陆无水港节点布局,完善口岸服务功能。加快推进不同运输方式在票据单证格式、运价计费规则、货类品名代码、责任识别等方面的衔接,制定有利于“门到门”一体化运输组织的多式联运服务规则。健全多式联运基础设施、运载单元、专用载运工具、快速转运设备、信息交换接口、包装与加固等技术、产品和服务标准体系。

  中国物流需提升物流便利化水平,提升物流效率,减少货物在口岸通关的环节、时间,优化流程;降低物流成本,税收征管、监管措施、第三方采信、启运港退税等提升客户服务的品质;促进货源汇聚,在相关口岸中复制推广贸易便利化政策,可以进一步提高国际货源的吸引力和周边的辐射能力,促进货源汇聚。通过政策直接利用、先进经验复制、传统优势叠加、服务体系创新的方式提升物流便利水平。

  中国物流需加强物流与产业联动,构建专业物流服务体系,针对各地的主要产业,完善与创新集装箱、大宗货物、零担货物、汽车装备等专业货种的物流服务产品与组织形式,构建专业物流服务体系,实现物流带动产业、产业创造物流的良性循环。开展相关产业的第三方供应链管理服务,建设第三方供应链管理平台,为相关产业提供第三方供应链管理服务。通过使用自贸区+物流+高质量产业的联动让高质量产品“走得出去、买得进来”,以促进自贸区经济高速发展。

  中国物流需培育高能级物流供应链综合服务商,强化资源整合,依托自贸区提升国际物流资源配置能力,通过与自由贸易区联动发展,打造国际中转、中转集拼、船舶登记、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贸易、航运融资、航运租赁、离岸金融服务等功能,形成通畅、安全、便利的全球供应链体系。提高物流供应链综合服务商资源资源配置效率,强化要素聚集、服务辐射效应,提升全球资源配置、国际规则制定能力。(作者系中国物流100人(智库)专家、中国(上海)自贸区供应链研究院院长)

  21家自贸试验区设立时间表:

  2013年9月27日

  国务院批复成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2014年12月31日

  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

  2015年4月21日

  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广州南沙区举行挂牌仪式。

  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

  2017年4月1日

  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沈阳市揭牌。

  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在舟山市挂牌。

  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仪式举行。

  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

  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

  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

  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

  2018年10月16日

  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

  2019年8月30日

  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

  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

  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揭牌运行。

  中国(河北)自贸试验区正式揭牌。

  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

  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哈尔滨揭牌。

  2020年9月24日

  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

  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揭牌。

  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揭牌。

  成绩单

  21家自贸试验区2022年成绩单

  在2月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发布会上,商务部副部长郭婷婷介绍,2022年,各自贸试验区在投资贸易领域实施了一系列开放举措,充分发挥对外开放的先导作用,为外贸外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据统计,2022年,21家自贸试验区实现进出口总额7.5万亿元,同比增长14.5%,占全国的17.8%。2022年全年,21家自贸试验区实际使用外资2225.2亿元,占全国的18.1%。其中,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863.4亿元,同比增长53.2%。

  各地不断创新举措,持续提升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比如,广西、云南、黑龙江创新模式,进一步推动边民互市贸易发展。陕西创新跨境电商散货“先报关、后装箱”模式,通关时效提高了2-3天。同时,自贸试验区坚持以制度创新推动政府治理能力提升,带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截至2022年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已经累计向自贸试验区下放了超过5400项的省级管理权限,大幅减少了审批层级。山东、广西等地还创新开展了“负面清单”式的放权。自贸试验区也初步建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此外,各自贸试验区主动作为,积极推动跨区域协同创新。

  郭婷婷介绍,2023年,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将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支持自贸试验区深入开展差别化探索,复制推广更多更好的制度创新成果,进一步释放改革开放红利。

  本文来源于物流时代周刊,不代表九州物流网(http://www.wl890.com)观点,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文章所用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图片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你的观点

50%赞成
50%反对
中国零担物流首选品牌 广告广告

相关推荐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