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物流网2024-09-13
近两三年来,我在各种会议演讲中,我在一些内部培训班中,常常强调:当下中国物流发展的底层逻辑已经出现重大变化,物的规模性扩张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到饱和性发展阶段,出现了历史性拐点。老王认为这个底层逻辑变化不仅仅会影响未来几十年中国物流发展路径,也是当下中国经济发展困境的根本原因。虽然我屡次强调,但感觉大家并没有认识到这一变化的重要性和严重性,今天就专门写篇文章再次强调这个问题,希望引起广泛关注。
01
总体判断:中国实体经济规模早已稳居世界第一
从中国经济发展与物流业直接相关的实物增长角度看,中国早已经是世界实体经济大国。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23年中国制造业总产值已经超过了美、日、德、韩、印等全球制造业第2名到第10名共9个国家的制造业产值总和,也超过了欧美所有国家制造业产值的总和。
具体到各个领域,中国在汽车、电视、冶金、家电、手机、机器人、服装、造船、化学和建筑业等多个领域均占据领先地位。其中中国占世界一半以上产值的主要制造业有:冶金、家电、手机、机器人、服装、造船等很多领域,这些领域一个中国制造业产值就等于全世界(除中国以外)总产值。以电视产业为例,中国制造占世界的90%,一个中国的电视机产量相当于除中国以外的9个全世界产量;以物流业熟知集装箱生产制造为例,中国中集集团生产制造集装箱就差不多占世界市场一半,一个公司产量接近全世界(除中国以外)总产量。中国生产制造的集装箱占世界市场95%,一个中国差不多相当于19个全世界(除中国外)产量。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地位不仅通过其庞大的规模和生产能力得到体现,在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领域也快速进步和创新,对全球产业链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商贸流通角度看,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外贸大国,2023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41.76万亿,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突破15.4万亿元,连续11年保持世界第一;从实物商贸流通看,中国实物的商贸流通量稳居世界第一。基本判断:中国实体货物经济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中国经济已经走过了量的扩张阶段,在数量扩张方面已经接近天花板,进入到产业周期的成熟饱和增长阶段,因此中国经济发展今后必然、也必须要进入到提质增效阶段了。
如果当下中国经济不改变依靠规模增长的发展路径,形成规模增长的路径依赖,那未来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经过饱和成熟期后必然进入衰退周期,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结局。如何突破这个路径依赖,突破实体经济严重内卷,必然的措施就是依靠技术创新来打破内卷。在衰退期到来之前,如果通过实体经济技术革命,进入下一个产业创新和提质增效的新产业周期,就可以实现再步入一个突飞猛进的新发展时期。
02
物流总规模判断:中国物流作业规模远远大于实体经济规模
物流规模与实体经济规模还有很大不同,因为中国物流产业链长,倒运次数多,无效规模大,即使从价值上中国物流规模也是恐怖性存在。据统计2023年全社会物流总额355万亿,是中国GDP的2.8倍。原来中国物流总额一直是GDP的三倍左右,近两年随着中国物流业提质增效和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物流总额与GDP比值才略有下降。从实体物流规模角度看,考虑到中国目前实体经济虽然在高新技术产品领域不断突破,但实体经济从存量角度依然是中低档产品为主,中国人民币汇率相对美元等货币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也被远远低估。根据这些特点,尽管中国制造业产值占世界35%已经是恐怖的存在,比例已经很高了,但如果折合成实物量,中国所占全世界比例只会更高。而实物量才是物流真正的作业规模。老王粗略估计,中国制造业产业链所处理的实物量应该差不多接近世界一半,一个中国等于除中国以外的全世界,这就是中国物流规模的恐怖性存在,远大于实体经济按货币计算的价值规模。以老王熟悉领域为例,中国叉车从老王刚进入这个领域的时候年生产销售不到2万台,到2023年生产销售117万台,加上也是中国生产的贴牌叉车产品近20万台,合计中国生产制造的叉车137多台,二十多年增长68倍多。以中国快递包裹为例,20年前中国全年只有2亿包裹量,到2023年1321亿件包裹,增长660多倍。这几年中国快递包裹按增量计算,差不多不到三年时间就能增长出除中国外一个全世界的包裹总量来。
这就是中国物流业近二十年依靠规模扩张带来了超高速增长的底层逻辑,也是中国众多物流公司近二十年依靠规模扩张高速增长,野蛮生长的底层逻辑。但是这个底层逻辑目前彻底变了。
未来,物流实物规模难有大幅增长空间了,中国物流作业规模动辄几十倍、数百倍、个别领域甚至近千倍的超高速增长阶段已经结束了。就以快递包裹为例,你不可能想象,也绝不可能实现快递包裹今后20年会在现在基数基础上再增长660多倍的情况了。所以,中国物流已经渡过了规模发展阶段。如果物流领域各个企业认识不到这一点,还依然路径依赖依靠规模扩张求发展、低价竞争搞内卷,必然死路一条。2023年中国物流业总收入12.8万亿;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14.5%。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中物流成本费用占GDP比例在9%左右,很多脑残物流大砖家总说中国物流成本远远高于发达国家,这是中国物流界的一大奇观,是最大误区,也不知道这些物流专家脑子里进了多少水,考察物流成本总费用竟然不考虑物流规模!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3年中国社会总货运输量超过为557亿吨;货物周转量为22万亿吨公里;远超美国等国。结合美国交通部网站数据,按单位GDP货运量测算,2023年中国每单位GDP货运量是美国的4.3倍,如果在考虑中国生产制造全产业链特征,中国物流链条长,无效作业规模大等因素,我估计中国单位GDP的物流规模至少是美国5倍以上,而我国单位GDP物流成本费用还不到美国两倍,实际物流成本还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
中国是实体经济大国,中国实体经济发展就是得益于中国物流成本很低,如果物流成本高实体经济是发展不起来的,中国物流成本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这是中国物流实现高速的规模增长最大因素。
在实物规模增长、物流业规模高速增长阶段,为了完成物流规模增长的作业量,需要牺牲物流服务质量,自然也带来物流成本极低的现实。物流成本的目标是在既定的服务水平下系统成本最优,要让马儿跑就要让马儿多吃草。当实体经济规模增长阶段结束后,当物流业进入提质增效阶段后,未来物流成本水平必然是上升的趋势,而不是下降的趋势。所以,当下物流业主要矛盾不是降本增效,而是反对内卷,提高物流服务价格。最近国家邮政局开会提出反内卷就是正确的政策。中国快递物流成本是发达国家几十分之一,依靠牺牲服务质量、降低快递员福利、降低行业盈利水平靠内卷发展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重要结论:中国制造业产值占世界35%,考虑汇率因素,考虑中国产品中低端比例较大等因素,如果折合物流作业的实物量,估计接近世界一半,已经是恐怖存在,未来物流实物作业规模难有大幅增长空间,中国物流渡过了规模发展阶段,进入提质增效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物流业发展的底层逻辑变革,必须引起注意。
03
重要观点:中国实体经济已经进入全面过剩时代
生产过剩:如前所述,中国是实体经济大国,中国制造业产值超过了美、日、德、韩、印等第2名到第10名的总和,占世界35%,从实物量规模看更是惊人,很多传统领域早已面临产能过剩危机,很多国内产品产量超过全球一半,很多低端产品生产把污染留在中国,也带来环境与资源巨大压力。中央早已看到这一问题,很多年前已开展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但成效说实话不大。
最新趋势:随着中国高新技术突破,中国高端产品虽然没有生产过剩压力,还处于市场需求高速增长阶段。
如果全世界公平竞争,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市场需求更是十分巨大。但是,中国产业资本是全面过剩的,发现市场需求处于高速增长的行业,过剩的产业资本会蜂拥而至,大肆扩张与投资,从而造成新型行业产能每年成倍增长,几年后即快速实现产能过剩。这时候很多投资往往刚刚投下去,还没有渡过投资回收周期,市场就开始过剩了。这种即使在市场供不应求的领域也疯狂的卷投资,造成大家都难以赚钱的现象也是世界罕见,它带来了高速增长的行业即使头部高速发展的企业也难以赚钱的荒唐局面。在世界上,过去一个产业进入高速增长产业周期后,往往是这个产业的黄金期,是企业大幅盈利和扩张周期,而中国产业资本过剩及疯狂,竟然把这个最美好的阶段给搞没了,实在奇葩!如中国目前的快递领域、新能源领域、新能源汽车领域、机器人制造领域等。目前,最重要的实体经济领域:建筑业、基础设施建设行业也开始面临过剩冲击,这些行业的资本也在向其他制造业等领域转移,这些行业的资本是极其庞大的,如果进入一些总规模不大的制造领域,很快会把相关企业撑死,把相关行业卷死。
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现在不仅仅是生产过剩问题,而是投资资本过剩带来的全局性过剩问题,庞大的投资资本找不到庞大的投资领域,经济社会没有巨大的资金蓄水池,投资什么领域都看不到美好前景,即使发现有美好前景的领域也很快进入投资内卷,这是一个中国经济发展的最新趋势,也是最重要趋势。
可叹的是,中国一大批经济学家看不到这个趋势,或者说故意看不到这个问题,把中国经济发展目前面临的困境往社会舆论、营商环境、国进民退、富豪移民等方面引导,不知是愚蠢还是别有用心。老王调研很多离开的跨国公司,离开原因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在中国找不到可以赚钱的投资领域了,企业在中国赚不到钱了,看不到发展机遇了,产品与中国企业难以竞争了。当然也有部分企业是因为受美西方脱钩短链的影响而离开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赚不到钱了自然会寻找其他能赚钱的地方和机会,看不到投资能赚钱的领域民营企业自然投资意愿下降,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全球各发达国家在发展中都遇到过的问题。目前跨国公司的投资往越南、印度大量转移,并不是越南和印度营商环境比中国好,而是他们的发展机遇好,发展空间大。中国目前社会舆论、市场经济制度、营商环境与上世纪90年代好很多。
过剩影响:过剩一是会带来投资机会丧失,企业赚不到钱,缺乏进一步投资欲望;这是近年来民营与国有经济均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部分外资企业撤离的主要问题;二是基础设施投资边际效应递减,资本全面过剩却难以找出路,基建狂魔积累的基建能力难以释放,地方卖地收入断崖下跌,必然带来地方财政捉襟见肘。目前房地产领域进入收缩阶段,已经连续两年房地产投资萎缩;中国人居住房面积开始接近发达国家,已经是日本等国两倍,再也没有快速上升的消费需求空间;中国房地产如何软着陆是一个巨大考验;房地产即是投资巨大,又是需求巨大的产业,购房需求一直是推动中国其他需求快速增长的动力。房地产消费的萎缩靠旅游、购物、餐饮等火爆需求难以补充,房地产市场下降带动土地出让金下降,让地方财政困难重重;房地产市场萎缩带动相关产业链钢材、建材、家装、建筑、家具、家电、家庭日用品需求不振,势必继续影响到未来很多年。
人口问题对未来潜在影响更大基本判断:我认为2023年是中国进入全面过剩时代的标志性的拐点之年,未来经济发展需要新一轮产业变革与创新,需要逐步将一些落后的产能出清,需要一批没有竞争力的企业被淘汰,所以未来很多年都将不容乐观。最最重要的是:物流企业必须认识到,中国实体经济依靠规模快速增长阶段已经过去了,需要进入到提质增效和技术创新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底层逻辑已经变了,物流企业发展模式必须变。企业领导思维模式必须变!决不能路径依赖,应该顺应时代转轨到新的发展路径。
但是老王也深知:这个转轨的过程是极为痛苦的,也是不可回避的。熬吧。
本文来源于王继祥出自物流指闻,不代表九州物流网(http://www.wl890.com)观点,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文章所用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图片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