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物流网2024-09-03
01
品牌的尴尬
品牌,现在面临内容与形式的双重尴尬。更尴尬的是企业的品牌部,因为传统品牌的主战场没有了。
谈品牌,大致离不开下面三个层面谈。
第一层面:工具或理论层面。
品牌理论,不论是定位论、冲突论、USP等,无不是从工具层面谈的。这是品牌理论的基础层面。
从工具层面谈,都离不开一个基本假设:以大众媒体为传播载体。没有这个载体,品牌理论就不成立。
所有的品牌理论,不过是借助大众媒体,从不同的信息编码和解码的方式,从消费者接受信息的心理方式,提出理论依据。
最后的结局,就是简化为一句Slogan。然后反复强化Slogan,重复,重复,再重复,直到无法忘记。
不断重复的Slogan,消费者不厌倦吗?当然厌倦,但大众媒体的特点就是寡头,消费者缺乏选择。
第二层面:价值观层面和文化层面。
因为品牌要溢价,必须在精神层面有所表达,于是,品牌的价值被无限拔高,价值观认同,品牌文化等等就是。
如果说大众媒体是形式,那么,价值观和文化就是内容。内容与形式匹配就行。
第三层面:品牌是认知结果。
最典型的是舒尔茨的整合营销传播(IMC)。品牌是所有营销所形成的认知的结果,企业的一切工作,最终形成品牌。因此,没有独立的品牌工作。
相比于工具层面的“做品牌”,品牌成为一项相对独立的工作,这是更高层面的品牌观,品牌是所有营销的总和。
理论都有成立的前提和边界条件。那么,品牌概念的前提是什么呢?就是工业社会。
在工业社会之前,没有品牌,只有口碑;在信息社会,Slogan根本无法在互联网上传播。传播形式变了,内容也要变。
因此,品牌面临的尴尬,就是工业社会渐渐远去,大众媒体再也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品牌的形式和内容,都再难于支撑工业社会的品牌概念。
目前的现状,就是大众媒体式微后,企业的品牌部和社会上的品牌咨询,生存空间被压缩了,甚至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
在没有更好的概念之下,谈认知还不得不用品牌这个概念。只要用品牌概念,就容易陷入传统品牌逻辑。
02
认知形式与传播载体
没有大众媒体就没有品牌。影响营销的最大单一变量是媒介。
因为商业要形成大众认知,只能借助传播量和传播力最强的媒介,离开媒介谈品牌,只能是空谈。
工业社会之前,只有口碑,没有品牌。那时最重要的传播媒介是嘴巴,所以商业认知叫口碑。所以才有“好酒不怕巷子深”,那时的巷子能有多深?除了好酒进贡,都是地方特产。
品牌概念和理论的形成,源自100年前的无线电发明。无线电让声音同时响遍各地,因此,宝洁的象牙肥皂广为人知。宝洁,是大众传播和品牌的第一个受益者。
大众媒体的传播效率,远超口碑。因为,口碑虽好,无奈效率太低,在工业社会落后了。
传统四种大众媒体,电台、电视、报纸、杂志,影响最大的电台和电视都诞生于20世纪早期和中期,品牌理论的形成,正是此时。
有人说,品牌部就干两件事。一件事是找品牌外包公司创作Slogan;另一件是找媒介平台传播Slogan。
可以说,没有了大众媒体的流行,品牌的根基已经没有了,品牌找不到自己的战场。品牌部也面临尴尬的局面。
但并不意味着认知模式会消失。认知模式永恒存在,只是随着传播媒介的变化而改变布局。
所以,现在谈品牌就很尴尬。只要谈品牌,就陷入传统品牌理论的认知,而大众媒体又萎缩了。超越品牌谈品牌,还不如谈一个新认知模式呢,比如IP。
因此,本语言所谈的品牌,其实是商业认知。
03
品牌传播五大主战场
现在谈品牌,不如谈超越品牌的概念,认知。
口碑,品牌,IP,都是认知模式。认知高于品牌,品牌只是认知模式的一种。所以,我现在为了避免歧义,更多地用认知这个概念。
认知模式依赖于传播媒介,因此,梳理目前主流的传播媒介很重要。
· 1、大众媒介。传播的大众媒介仍有观众,比如广播、电视。
· 2、分众传媒。比如电梯媒介、户外媒介。
· 3、互联网平台。比如小红书、B站、阿里、PDD。
· 4、渠道终端。
· 5、社交媒体。
认知从哪里来?认知从传播媒介中来。
认知的钱投向何方?投向能够有效应用的传播媒介。
下面的内容,将逐一分析上面的五大传播媒介。
04
分众传媒,定位论主战场
分众传媒现在的生意太好了。为什么生意这么好?
传播分两种模式,一种以播为主,花钱反复播;另一种以传为主,靠内容裂变。
传统时代以播为主,有一大批信众,习惯了。既然大众传播影响力消失了,总要找到新阵地。
分众传播是目前唯一有规模的以“播”为主的传播媒介,也是定位论的主战场。
定位论离不开大众传播,需要反复强调一句Slogan。没有Slogan,定位就找不到抓手。
分众传媒的优势,如同它的名字,分众,人群相对细分,而且集中度高,在同一批人群每天重复播放,从传播学讲是有效的。
习惯了大众传播的企业,花在分众传媒上的钱,值得!
但是,分众传播比大众媒体集中度更高,没有选择,只能选择分众。所以,分众的生意未来会更好。
顺便说一句大众媒体。普通的大众媒体没有受众了,但央视的影响力仍在。因此,行业头部仍然重视央视,甚至把央视的门槛抬高到只有头部才做得起的程度了。
05
渠道终端,超级符号主战场
大众传播时代,叶茂中是一个标志性符号;现在,华与华是营销咨询业老大。
当老大一定有当老大的理由,就是顺应了时代。
华与华的超级符号,到底够不够超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就像很多人看不惯叶茂中,但不耽误老叶当老大。但围绕超级符号,华与华在终端有表现,确实不错。
华与华每年600万的服务费,把有渠道能力的企业筛选出来了。然后,围绕终端(包括终端、产品等)做消费者认知,然后即时形成交易。这是施炜老师讲的典型的关系、认知、交易,三位一体,即时转化。
渠道终端是触达2C多而高频的,凡是2C的,都有可能形成认知。这就是IMC所讲的“所有接触点都是传播点”。
互联网传播有很大不确定性,但渠道终端是有规模的确定性的传播媒介。
注意两个关键词:有规模,确定性。
把终端作为传播媒介,我提倡过,但没华与华影响大。华与华的超级符号,让渠道同时具备了认知与交易功能,这是小闭环,更快速有效。比起品牌驱动与渠道驱动的大闭环,短期见效更快。
传统营销的品牌驱动和渠道驱动,Slogan和LOGO是分离的。Slogan适合于媒体传播,是语言载体。LOGO适用于渠道终端,是视觉载体。
华与华的超级符号,把Slogan与LOGO合并了,把Slogan做成LOGO。于是,终端不再只是传播成功后的识别,而是传播和认知。
不要小看华与华的这一小点变化,是对终端功能的重新认知。
过去,营销分品牌部和销售部,终端具备认知功能,让销售部具备了双重职能。这是在部门定位中要关注的问题。
06
互联网平台,流量主战场
互联网平台是流量的主战场,前几年流行的平台思维、流量思维,其实是一回事。
流量+低价+七天无理由退货,让很多用户对不知名品牌产生了购买行为。我们来分析一下平台的逻辑。
只要有信息触达,就产生认知。认知达到门槛,就形成交易。
但是,互联网平台有上千万商户,但平台首页的信息是有限的。因此,为了竞争信息与用户触达,就形成了流量交易。
流量,产生的是信息。信息,形成的是认知。这个与品牌传播相似。
差别在于,在央视看到信息,要到线下购买;在平台上看到信息,可以即时交易。
因此,我们看到互联网平台有两大特点:
一是门槛低,同时天花板也很低。特别适合低成本创业,行话讲,起盘容易。创业门槛低,吸引了很多人前仆后继。
二是流量不是留量。传统线下,品牌既影响C端,也影响B端。B端是非常重要的稳定器,在品牌传播消失的情况下,仍然发挥作用。流量没有稳定器,当无钱投流时,用户一下子全消失了,什么也没留下。
互联网平台创业,早期的淘品牌只留下三只松鼠。后期的新消费品牌,钱花完了,奇迹也就结束了。
当然,总有人相信创业奇迹,总有人前仆后继。而互联网平台上稳定的企业,却是传统企业,不以互联网为主战场的企业。线上走流量,线下保稳定。
我觉得要解决互联网创业的问题,必须解决线上线下整合的问题。
07
内容裂变,超级IP主战场
前面讲的三大主战场,在传播模式上仍然以播为主,只有内容裂变才是以传为主。
播的特点,就是花钱就能播。至于是否有播的价值,没人关注。传播的内容,往往是PGC,最典型的PGC就是Slogan。
传的特点,就是内容不好,传的接力赛就无法进入下去。
自媒体的出现,UGC的盛行,给品牌IP化提供了素材。靠着UGC的火爆,大量IP以几乎零成本的方式出圈了。
可以说,UGC只要出圈,一定创造奇迹。
奇迹之所以叫奇迹,就是因为难寻规律,难以复制。
但是,只要享受过奇迹,就会上瘾。
UGC之所以裂变,就是因为自媒体擅长传播情绪。UGC内容产生了情绪共鸣,就会持续裂变。持续裂变,就会像原子裂变一样,以指数级增长。
内容裂变还有一个规律,就是尖峰式的。开始是奇迹,结束通常也是奇迹。内容裂变,说不灵就不灵了,无法挽救。
UGC有第二裂变曲线吗?好像很少。
怎么才能找到UGC裂变的规律?好像没有规律。
这是IP持续玩下去的难题。
我的观点是,不要拒绝奇迹,但也不要指望奇迹。用不期待奇迹的方法持续玩下去,用产生奇迹的方式等待时机。
08
3K驱动,圈层营销的战场
3K指KOL(意见领袖)、KOC(意见消费者)、KOS(意见推销员)。
什么是3K?有完全不同的两种理解。
一种理解,3K在互联网平台。那些大V们就是。我的理解,凡是收费的,都是广告。所以,互联网上的3K,可以视为付费流量。
第二种理解,3K存在于渠道和圈层中,即对价的KOL,身边的KOC。
这些KOL和KOC的价值,不在于他们有多少粉丝,而在于圈层影响力,能够即时变现。
KOL和KOC的变现价值,首先在于关系,其次是认知。对价的KOL是影响力,身边的KOC是关系。只要找到好的认知模式,就能够即时变现。
白酒的沉浸式体验,精酿啤酒的圈层玩法,都是3K驱动的结果。
深究一下,3K驱动,就是口碑借自媒体还魂。口碑,是有圈层的,是熟人之间的信任链传播。
3K驱动,同样是圈层驱动,是有信任基础的口碑。只不过口碑借助了3K角色的影响力,借助了自媒体圈层,传播效率更高,能够短期内在圈层形成更高的传播密度和强度。
所以,3K驱动就是互联网口碑。
09
五大战场,哪个是主战场?
传统的品牌驱动,是长期高投入的玩法。从来就没有低成本品牌的玩法。早期品牌投入低的时候,有赌央视成功的案例,比如,央视标王,后期就没有了,品牌成为很奢侈的玩法。
但是,中国一直有渠道驱动成功,然后双驱动的案例。说明渠道终端早就是很重要的传播主战场。
现在,互联网成为传播的主战场,抢夺了注意力焦点。
然而,消费者的注意力总和是有限的。过去只有一个传播主战场,但门槛越来越高。现在战场很多了,注意力分散了,传播的复杂性提高了。
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按照“凡是发生,必有利于我”的乐观主义原则,对于无法改变的环境,最好从好的方面去想。
第一,有利的一方面。
有低成本的传播战场,比如UGC内容裂变。
有顺手就做的传播战场,比如渠道销售员顺手就做了终端传播。
有小闭环,不需要大投入能形成认知与交易闭环的传播战场,比如3K驱动。
有低成本创业的传播战场,比如互联网平台买流量。
不同的品牌理论,都能找到自己的战场,从而证明自己。
这些都是有利的一面。
第二,不利的一面。
有有利的一面,就必然有不利的一面。
注意力分散了,花钱的难度提高了。怎么把相同的钱投出传播阈值,难度大了。
主战场多了,整合营销的难度提高了。于是,好像联合国开会,五大语言都要用。
每个传播战场,遵循不同的传播逻辑,相互之间怎么整合,用同一个声音说话,难度大了。
参照“凡是发生,必有利于我”的逻辑,不利的一面也可以是有利的。因为凡是对所有人不利的,能够解决就变成有利的了。
虽然传播的主战场变多了,但有一点是不变的,就是传播有阈值。
凡是传播量没有达到阈值的,相当于白花钱。
什么是传播阈值?就是烧开水,一定要烧到100℃。不论是大锅烧,还是小锅烧,或者大小锅轮流烧。
很早就接受到了舒尔茨先生和IMC,一直觉得在理想化。互联网时代后,我觉得IMC简直就是为互联网时代量身定做的一样。现在传播有五大战场,每个战场都很重要,但每个战场的传与播的逻辑有差别,而要达到传播阈值,必须整合起来。现在有全域营销一说,应该与IMC的逻辑如出一辙。
本文来源于刘老师数字化新营销出自物流指闻,不代表九州物流网(http://www.wl890.com)观点,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文章所用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图片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无